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歷史學與現代社會
History and Modern Society 
開課學期
112-1 
授課對象
 
授課教師
韓承樺 
課號
Hist1623 
課程識別碼
103 5323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3,4,5(10:20~13:10) 
上課地點
博雅102 
備註
A2:歷史思維
總人數上限:9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「一門面向過去的學科,如何在現代公眾社會中發揮可能影響力?」這個問題圍繞著歷史學科多年,成為當代台灣社會討論與評估人文學科的基本態度和立場。而這也是本門課程希望能帶領同學一起閱讀、討論與思辯的核心議題。事實上,歷史學的價值在於一種環繞著「過去」的獨特思惟方式,它應該要能運用於對現代社會各項議題的批判性思考上。本門課程意在講述歷史學的基本思維方式,這不僅牽涉到學科內部發展,還與外在環境以及相異的觀念、價值和文化互動密切相關。課程設計上不會是一門史學史,或是史學理論/導論性質的課程,課程前半是以「歷史學知識的特性、提問方法和史料」為題,後半(第七週開始)則是選擇幾個與現代社會密切關連的轉題,包括「性別、疾病、戰爭、認同與記憶、歷史教育、公眾史學」,引導同學逐步認識歷史學的特質及可能之用途。教師希望同學能藉著每個議題的討論,重新思考台灣社會大眾對於歷史的想像、認知與實踐,進而願意嘗試可能更具意義的實踐。 

課程目標
課程意在引導學生逐步瞭解,歷史學是一門以探究和書寫「過去」為要旨的學科,而非是「過去的精準重現」。透過個別主題的設計,課程旨在帶領同學認識歷史學圍繞著「過去」所產生各種思辯和評估的方法與流變。以此有幾個課程目標如下:
第一,能夠描述歷史學基本概論與歷史知識運作的基礎方式;
第二,能夠辨別日常生活中與「歷史/過去」有關的各類議題/爭議;
第三,能夠進一步反省和歸納自己在認識「歷史/過去」應該具備的立場、角度和知識。 
課程要求
一、平時成績20%:出缺席、平時課堂表現(5%)、討論課表現(15%)

二、期中作業40%:撰寫「期末作業進度報告書」一份,此份作業意在協助同學順利完成期末報告「當代歷史現象/問題評議」。字數為2000-3000字為限。包含以下幾個項目:
1.欲選擇的課題
2.對於該主題的觀察與想像
3.實際處理課題的情況
4.所使用的材料及其性質
5.報告將如何進行、發展並延續下去
6.已經完成的進度
7.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法
報告格式與相關規定,教師會於第五週進一步說明。

三、期末作業40%:請以為「當代歷史現象/問題評議」為方向,從課程主題「口述歷史、物質文化、性別、疾病、戰爭、宗教、認同與記憶、歷史教育、公眾史學」擇一來撰寫期末報告。期末報告以個人製作為主,同學須於眼見所及之臺灣社會或世界其他國家裡,選擇一個正在上演或曾經發生與「歷史」相關的議題,可能是爭議、衝突或是討論。結合這學期的授課內容與查索相關資料,製作報告一份。字數為4000-5000字為限。報告形式可以是文字、影音、網站、等非文字形式,主題得與討論課助教或老師討論、確認。報告格式與相關規定,教師會與第十一週進一步說明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 備註: 請透過教師email聯繫、約定office hour。 
指定閱讀
第一週
John Tosh著、吳英譯,〈歷史學的功用〉,《史學導論:現代歷史學的目標、方法和新方向》(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07據原文第四版翻譯),頁28-49。
第二週
林.杭特(Lynn Hunt)著、李果譯,〈歷史從未如此重要〉,《歷史學為什麼重要》(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20),頁3-36。
第三週
麥克米蘭(Margaret MacMillan)著、鄭佩嵐譯,〈歷史提供安慰〉,《歷史的運用與濫用》,臺北:麥田出版,2018,頁39-60。
第四週
教師節放假
第五週
黃克武,〈語言、記憶與認同:口述記錄與歷史生產〉,《當代》,158(台北,2000),頁74-82。
第六週
大衛.馬克思(W. David Marx)著、吳緯疆譯,〈牛仔褲革命〉,《洋風和魂:日本如何在戰後歷史與文化交流中保存了美國時尚風格》(臺北:遠足文化,2018),頁91-111。
第七週
游鑑明,〈千山我獨行?廿世紀前半期中國有關女性獨身的言論〉,《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》,第9期(2001年),頁121-187。
第八週
繳交期中報告。
第九週
雷祥麟,〈衛生、身體史、與身份認同〉,收入《健康與社會:華人衛生新史》(臺北:聯經出版社,2013),頁119-143。
第十週
瑪格雷特·麥克米蘭(Margaret MacMillan)著、曹嬿恆譯,〈第一章:人類、社會與戰爭〉,《戰爭:暴力、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社會》(臺北:商周出版社,2021),頁43-79。
第十一週
林富士,〈醫者或病人:童乩在台灣社會中的角色與形象〉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》,76:3(2005年),頁511-568。
第十二週
藍適齊,〈從「我們的」戰爭到「被遺忘的」戰爭:臺灣對「韓戰」的歷史記憶〉,《東亞觀念史集刊》,第七期(2014年12月),頁205-251。
第十三週
林慈淑,〈「歷史教育」成為社會之爭議〉,氏著,《歷史,要教什麼?-英、美歷史教育的爭議》(臺北:學生書局,2010),頁15-78。
第十四週
卡爾.貝克(Karl Becker)著、張隆志解題、黃煜文譯,〈每個人都是他自己的史家〉,《歷史臺灣第8期:大眾史學專題》(臺南: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,2014),頁151-166。
第十五週
約翰.托什(John Tosh)著、劉江譯,〈公民的資源〉,《歷史學的使命》(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21),頁126-146。
 
參考書目
John h. Arnold著、李里峰譯,《歷史之源》,南京:譯林出版社,2013。
大衛.康納丁(David Cannadine)等著,梁永安譯,《今日,何謂歷史?》,台北:立緒文化,2008。
尼爾.麥葛瑞格(Neil MacGregor)著、劉道捷譯,《看得到的世界史:99樣物品的故事 你對未來會有1個答案》上下冊,台北:大是文化,2014。
布洛克(Marc Bloch)著、周婉窈譯,《史家的技藝》,台北:遠流出版,2014。
皮耶.諾哈編、戴麗娟譯,《記憶所繫之處》。臺北:行人出版,2012。
阿萊特.法爾熱(Arlette Farge)、申華明譯,《檔案之魅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,2020。
許雪姬主編,《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》。臺北:臺灣口述歷史學會,2014。
陳建守主編,《時代的先行者:改變歷史觀念的十種視野》,臺北:獨立作家,2014。
麥克米蘭(Margaret MacMillan)著、鄭佩嵐譯,《歷史的運用與濫用》,臺北:麥田出版,2018。
游鑑明,《她們的聲音:從近代中國女性的歷史記憶談起(2版)》。臺北:五南出版,2014。
愛德華.卡爾(E. H. Carr)著、江政寬譯,《何謂歷史》,臺北:博雅書屋,2009。
馬格努斯·布萊希肯特(Magnus Brechtken)著、江鈺婷譯,《為什麼要學歷史?》,臺北:商周出版,2022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平時成績 
20% 
出缺席、平時課堂表現(5%)、討論課表現(15%) 
2. 
期中報告 
40% 
撰寫「期末作業進度報告書」一份,此份作業意在協助同學順利完成期末報告「當代歷史現象/問題評議」。字數為2000-3000字為限。包含以下幾個項目: 1.欲選擇的課題 2.對於該主題的觀察與想像 3.實際處理課題的情況 4.所使用的材料及其性質 5.報告將如何進行、發展並延續下去 6.已經完成的進度 7.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法 報告格式與相關規定,教師會於第五週進一步說明。 
3. 
期末報告 
40% 
請以為「當代歷史現象/問題評議」為方向,從課程主題「口述歷史、物質文化、性別、疾病、戰爭、宗教、認同與記憶、歷史教育、公眾史學」擇一來撰寫期末報告。期末報告以個人製作為主,同學須於眼見所及之臺灣社會或世界其他國家裡,選擇一個正在上演或曾經發生與「歷史」相關的議題,可能是爭議、衝突或是討論。結合這學期的授課內容與查索相關資料,製作報告一份。字數為4000-5000字為限。報告形式可以是文字、影音、網站、等非文字形式,主題得與討論課助教或老師討論、確認。報告格式與相關規定,教師會與第十一週進一步說明。 
 
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
 
上課形式
以錄影輔助
作業繳交方式
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
考試形式
其他
由師生雙方議定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7  第一週 課程介紹 
本週為課程介紹,以「現在的我們為什麼需要學習歷史學?」問題開場,引導同學思考環繞著這門學科知識與現代社會的幾項要點。本週亦會介紹課程進行方式、相關規定與評分辦法。 
第2週
9/14  第二週 真的嗎?歷史從未如此重要!?
本週主題為日常生活中的歷史。本週將從歷史學與日常生活的關聯談起,透過指定閱讀內容,引導同學省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歷史的各種場域,及其與當代社會的可能關聯,並考慮歷史學在這場「相遇」中扮演的角色與作用。 
第3週
9/21  第三週 過去是異邦嗎?這句話如何成為歷史學提問的起點?
本週主題為「過去與現在的關聯」。「過去是一個異邦,在那裡他們的行為方式全然不同?」這句西諺成為許多歷史學者考慮「過去與現在關聯」問題的起點。倘若這句敘述為真,那我們為什麼/該如何來認識歷史,並提出合適的問題與觀察、思考角度?本週將以此問題為起點,引導同學認識和思考歷史學設定和考慮問題的角度、方法和特性。 
第4週
9/28  第四週 教師節放假 
第5週
10/5  第五週 我手與我口告訴我們的歷史
本週主題為文獻與口述歷史。近幾年來,台灣社會上接連發起了「大家來寫村史」和「國民記憶庫」的活動,鼓勵公民自主參與歷史生產與寫作。這活動反映了歷史學解讀過去需要透過文獻與口述兩種資料的重要、特性與可能的限制。本週將帶同學從這個例子出發,理解歷史學用以解讀過去的兩種重要媒介:文字與口述,同時也會稍加介紹口述歷史的操作辦法。並透過指定閱讀的討論,進一步思考口述資料與歷史知識生產之間的複雜關聯。 
第6週
10/12  第六週 物質文化承載的歷史
本週焦點轉至物質文化與歷史學的關係。主要分成兩個部分,第一是選擇同學日常服飾中的單寧服(jeans)為主題切入,透過講述其歷史變遷及其全球傳播,讓同學瞭解我們每天穿用的丹寧服飾的前世今生,包括它的政治、經濟與社會文化背景,還有方傳入由西方傳入東亞的歷史細節。第二,是仔細帶同學認識物質文化與歷史研究的問題。 
第7週
10/19  第七週 歷史學家如何聽見女性的聲音?
本週主題為性別作為歷史分析範疇的問題。近幾年來,「性別」範疇各類問題台灣乃至於東亞社會,廣受注目引起諸多討論;惟可見得的是,真正的「平權」似乎也尚未來到。本週以「女性/性別」為題,介紹這樣的提問方式如何改變史家觀察過去的立場與做法,並引導同學反思這樣的女性史觀對當代造成的影響。 
第8週
10/26  期中考週
繳交期中報告 
第9週
11/2  第九週 歷史洪流中的疾病、個人與社會
本週主題為歷史學者對疾病的觀察和省思。經歷武漢肺炎疫情侵擾,人與人、人與社會的關係也隨之轉變。本週以「疾病」為題,介紹這個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現象,歷史學家會如何從中觀察、描述並反省人與社會的關係。 
第10週
11/9  第十週 歷史學與戰爭
本週主題為歷史學者對戰爭的觀察與省思。時至今日,戰爭對我們來說或許不再是遙遠的主題,但它始終是研究範疇中比較邊緣的門類。本週將引導同學從歷史學的角度,以戰爭為核心來思考個人、社會、國家與暴力的問題。 
第11週
11/16  第十一週 宗教、迷信與科學
本週主題為「宗教」,並以歷史學的角度來討論宗教、迷信與科學這三個互相交織的範疇,同時這也與當代社會諸多議題密切相關,特別如近幾年新興宗教在亞洲各國觸發的幾種社會現象。 
第12週
11/23  第十二週 歷史學與集體記憶
本週主題為歷史學與集體記憶。時常引起台灣社會爭議的,莫過於各種象徵意涵的記念日、記念物與相關論述。這是個牽涉集體記憶的複雜問題。本週將以此為題,引導同學認識與討論,歷史學如何思考「個人/集體記憶」的問題,討論記憶的可塑性及其可能目的與影響,以及日常生活中「記憶所繫之處」是如何建構成形並發揮影響。並進一步思考歷史學知識可以提供的觀察角度與思辨方法。 
第13週
11/30  第十三週 歷史教育與國族認同
本週主題為歷史教育與認同。在台灣,歷史學最惹人注意時刻莫過於課綱修改與調整的問題。究竟,歷史教育和國族認同的關聯是如何可能建立?而域外歷史教育的狀況是甚麼?有可能成為可資借鑑的對象嗎?而我們的學子究竟需要怎樣的歷史教育? 
第14週
12/7  第十四週 知識普及浪潮下的歷史學
本週主題為「公眾史學」。近年來,陣陣知識普及風潮吹進學院,配合「公眾史學」的熱潮,讓歷史學仿佛在公眾社會中重獲新生。我們我們該如何在臺灣的歷史脈絡中來理解這種趨勢?它的興起,是否反映了臺灣特殊的歷史脈絡?我們該如何面對、認識與應用? 
第15週
12/14  第十五週 今日何謂歷史?
本週為總結全學期內容。「何謂歷史?」這個被視為現代史學發源的提問,在今日的臺灣,我們該如何回應?而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學,該有何特性?特別在這個人文學科逐漸衰頹的危機時代中,我們又該如何重新思考歷史學之於現代社會的價值與意義?本週會以這些問題作為學期總結,一方面帶同學回顧整學期課程內容,另方面則帶領同學去思考,歷史學如何作為一種公民的知識資源?以及學期初提出的「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學?」 
第16週
12/21  第十六週 期末考週 
繳交期末報告